藏獒大全网

探索东西方心理学的差异:复杂与简单之间的哲学思考

发表时间: 2024-12-15 23:06

心理咨询中,很多焦虑、抑郁与强迫的朋友会问我说,为什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心理学」在同一个心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上,思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呢?

西方的心理学,无论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还是完型疗法,自体心理学等等,给人的感觉总是“复杂”的,

它们喜欢从微观入手,通过构建一堆概念、术语,形成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对心理现象进行复杂的解构、追溯。

好像对任何一个症状都能做出长篇大论的解读、阐释,同时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法却闪烁其词,抽象空洞。

但东方心理学则显得十分“简单”,似乎不需要对各式各样的精神烦恼进行具体的分类,而是从宏观整体上树立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佛法的“破我执,去除贪嗔痴,获得戒定慧”,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等等。

然后围绕着这个底层逻辑展开,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去引导所有人摆脱自己的心理困扰。

打个比方,如果你带着繁重的心理压力、一身的痛苦找到弗洛伊德,他会对你进行长程的精神分析,对你的过往经历,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创伤悉数了解,然后使用自由联想、释梦、对无意识做解释、催眠等等方法对你当前困扰的根源进行详尽的分析,漫长且繁琐。

但如果你带着同样的问题找到佛陀,他不会与你过多讨论具体的烦恼,只管让你找个地方坐好,原地开始禅修、打坐、冥想

也许是人性所致,我们对表面看似复杂高深的西方心理学难以做到祛魅,好像这才是专业、科学的表现,而面对精简、朴素的东方心理学,我们反倒觉得它过于浅薄、庸俗,甚至玄虚。

但事实恰恰相反,任何学科、领域的理论,越是接近“本质”的真理,其实才越显得简单,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大道至简,万法归一,而越是停留于“现象”层面的肤浅描述、粗浅想法,才会越显得头绪多端,含混芜杂。

心理学也不例外。

这是由于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由「理性逻辑」整理出来的。

而理性逻辑的基本定律之一就是「简一律」

换句话说,我们在研究现象,然后将其整顿为规律的过程中,思维的运动会不自觉地遵奉着“诸物一系”的事先预定,并竭力地将这“一系”概括为“一理”。

所以,凡属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它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上,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最终归结为一个极为简约的概念序列,而且愈高深者就一定愈简约。

就像牛顿的整个力学体力可以表达为一个方程式F=ma,爱因斯坦的基本思想可以用E=mc²予以阐明,达尔文全部进化论的学说都可以归结为“自然选择”这一基本概念。

这也就像如果我们的手机坏掉了,作为不懂维修的外行,我们只能依据屏幕的闪烁、程序无法打开、按键不灵等一个个表现来推测原因,因此无法修理好。

但在专业的维修人员眼中,一下子就可以识破故障的根源,然后一切问题可以从源头上迎刃而解。

因此,东方心理学的“简单”恰恰是因为其接近心理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身心的统一”。

这种简单,却非愚蠢,恰恰是聪明和智慧。

能够将错综复杂的表象,归纳总结为一看似简明的原理,是经历了大量的逻辑思辨与梳理整合后,对精华的提炼。

就像我们在最初接触某一门学科的巨著时,第一感觉往往是书很厚。

但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后,反而会觉得书变薄了,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其主干逻辑,而这个“薄”与没有深入学习过的外行所想当然的“简单”完全不是一回事。

具体来说,虽然整个佛法在疗愈身心痛苦上的方法可以被概括为“破我执”,森田疗法也可以被归结为“自觉与领悟”,但它们都是在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强迫、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考察、分析,对人类的意识进行仔细观察、深究之后,提取、升华出的高纬理论。

而这个推导的过程也是逻辑严谨的,都被详细地罗列在了佛法的千万部经典、森田正马或者王阳明的原著中。

而西方心理学的复杂则是由于它依然停滞在“思维”和“头脑”的层面,制造出了身心二元对立的同时,仅仅对现象进行描述,未能归纳、总结出可靠的、可以反复验证的第一性原理。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会发现整个西方心理学体系中存在着很多逻辑无法自洽的冲突,一方面,任何一个西方心理学的流派的理论体系,与其它流派之间都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在这个流派内部也充满了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例如,它一边告诉我们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但另一边它又在不断地进行分类,制造出新的标签;

一会说要尊重他人命运,不要随意评价他人,另一方面却又要教你识别身边的NPD

一方面说要放下对全能的自恋,另一方面却又说要无条件的爱自己,关怀自己

...........

这些恰恰是因为西方心理学的“语言分析”和“符号描述”浮于表面,把视角局限在了显意识的思想和认知层面,忽略了“心”和“身体”在精神世界的决定性地位。

所以在二元的视角下,无法将表面看似割裂、对立或者毫无关联的现象整合为一元的“本质”。

一言以蔽之,在走出焦虑、抑郁与强迫等其它任何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从本质出发去看待问题的视角,因为除了本质的认知以外,其余的认知无论看起来多么天花乱坠,都是冗余的,都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一头雾水,甚至诱发无穷无尽的强迫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