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大全网

春茶收藏指南:绿茶、白茶、普洱茶哪些值得趁早品尝?

发表时间: 2024-02-28 09:37

春茶收藏指南:绿茶、白茶、普洱茶哪些值得趁早品尝?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明代张岱曾经说过,“人无癖,不可交。”

癖好,是人的真实表达。

许多爱喝茶的人,早⁡已经习惯了日常生活有茶陪伴。

可谓是,一日不可无茶。

有喝茶爱好的茶客,又会有一个共同兴趣——藏茶。

遇到自己喜欢的茶,会多入几份,留下来慢慢喝。

碰到适合久存的茶叶,干脆按箱买,成斤入。

哪怕一年半年暂时喝不完,还可以耐心等待。

喝老存新的过程,本就其乐无穷。

藏茶癖,是人与物的对话,也是人与自己生活的和解。

能让我们专注在自我兴趣构成的小天地里,抵御外界的纷纷扰扰。

断舍离文化盛行的这些年,似乎“繁”已成了生活累赘。

虽说,“舍”能让生活更清静简约。

但适当的“藏”与“留”,能让精神生活更富足。

三月将至,各地春茶季即将陆续启程。

春茶采摘与上新在即,想必会有不少茶友关心这样的话题。

当年上市的春茶,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

对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

看完下面的3个不同角度的故事,能助你解惑。

《2》

一、“百年绿⁦茶属于一场笑话。”

谈到茶叶收藏,一般人会想到藏白茶、藏普洱、藏黑茶。

然,凡事有‎例外。

网上见过这样不同寻常路的藏茶之举——藏绿茶。

那是一段说茶视频,故事梗概是,有位自诩懂茶的“老师”突然间馋茶了。

于是用镜头炫了一番他的库存,各种老茶,库存满满。

堪称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在一‎堆高龄老茶时,翻翻找找。

结果找到一款亮瞎众人的古董级老茶,据说是存了百年的龙井。

此话一出,弹幕里炸了锅。

什么?100年的龙井?!

如果没记错,龙井是绿茶吧,普通人喝绿茶,顶多是一年半载内尝新鲜。

这可倒好,喝茶做法背道而‎驰。

喝绿茶,喝老不喝新,专门喝过期茶。

而且还是存了100年以上,干茶由绿转黑,茶汤由绿转红的百年龙井。

这听上去,简直不要太离奇。

百年时光,意味着这款茶起码要经历两、三代人的收藏,才能妥善保存下来。

而百年之前,正值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的旧中国。

何谈安稳环境,为这小小一箱茶,提供适宜的干燥、阴凉、避光、洁净无异味等储存空间?

所以,当听到百年绿茶的名号,凭直觉经验就知背后不能轻信。

但视频里的“老师”,将茶汤沏出来后,没有洗茶,面不​改色地喝下一大口。

嘴里喃喃道,气韵强,从喉间到舌底都透着一股“无味之味”。

话说,这无味之味是何物?

想来,难以与外人道也。

所以动用了这个玄之又玄的形容词。

站在客观立场看,这段全网群嘲的“百年龙井”喝法,大家别跟风模仿。

别因为一时好奇,去尝试本应趁早趁鲜喝的老绿茶。

久存多年,茶香消失,干茶转暗,鲜爽不再的绿茶,品饮价值为零。

所谓的无味之味,显然只是“寡淡乏味”的美化修饰用语。

如果是将其当成真,模仿着将自己手上的绿茶,存上10年、20年再去喝,这玩笑可就开大了。

不仅白白毁了茶,还平白蹉跎多年存茶光阴,一无所获。

《3》

二、“低端普洱何谈收藏升值。”

直播带货兴起后,网上经常能看到各式来路很大的普洱茶。

其中,有不少茶在内行人眼中,堪称一眼假。

比如,有些胆大过人的商家,随便找几款茶饼,再淘些做旧的白纸。

拿着一支秃毛笔,写下东歪西倒的字——千年古树茶。

然后就堂而皇之挂上链接。

销售模式如下,先讲一圈故事,然后开启自导自演的降价套路。

不要八万,也不要八千,直播间限时抢购价,直接八百就能带走。

买二送一,大家交个朋友……

各种神吹技能,将这饼茶夸得天花乱坠。

但说句实话,千年成精的古树普洱,何谈量产?

就算有,也是挂到拍卖会上,光是⁩茶青开采权就能拍出天价。

又怎会有成品茶,流入这些专售低端劣质茶的直播间?

上述故事桥段,听听就好,当不得真。

再谈到收藏价值,噱头大过实际的问题普洱茶,当你将干茶实物拿到手,看到干茶用料差、香气淡、汤水浑、茶味不耐泡等毛病。

劝你不要再继续收藏。

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天鹅,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

存茶也是如此,藏茶升值的前提是选中好苗子、好品质‭。

至于所谓的低端茶、劣质茶、假冒茶,就算再存100年,照样登不上台面。

《4》

三、“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存不到第二年。”

有位外省茶友反映,他去年买过一包四川银针。

刚入手时,拆开喝过几次。

花香挺鲜明的,香气好,茶汤也清新。

关键是价格比福鼎银针便宜一大截,性价比特别高。

但今年开春后再喝,发现那款银针变了样。

茶香很淡,沸水泡过后也闻不出什么香。

关键是,还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怪味。

茶汤入口,淡,薄,涩。

还隐隐有着一股臭水沟味,能不能帮忙梳理下,这款银针到底怎么了。

是不是说,四川产出来的白毫银针,没有收藏价值?

事实并非如此,那款银针的关键问题,并非产地,而是工艺。

如果没猜错,制作那款白毫银针的制茶者,此前没有接触过白茶加工。

也不了解,芽头厚实的白毫银针,背后藏着的烘干诀窍。

只是随便收了一批茶芽,就动手摸索制茶。

结果在胡乱制作下浅浅烘干了芽头表面水分,芽头最内层的水汽,没有烘透。

类似煮蒸大米饭时,煮了一锅夹生饭。

这种没烘透的白毫银针,但新茶刚上市时,迷惑性很强。

因为它也有花香,也有清鲜感。

但好景不长,等到过了半年、一年,它就会走下坡路。

不管用什么方法存,都是越存越差。

茶味淡寡,带有水味与闷味,耐泡度下降。

丝毫没有优质白茶越存越甘香,越存越醇厚的精彩表现!

碰到这种早早上市,含水量没有彻底烘透的白茶时,敬而远之为好。

《5》

春茶收藏,不可盲目。

要有所选,有所不选。

首先,要选对适合藏茶的门类。

绿茶、花茶、黄茶等理应趁早喝掉的茶类,别盲目久存。

在风味巅峰期内趁早喝,才是上选。

其次,要选对产区。

核心产区所产,内在茶味积累丰富,更能陈出好品质。

再次,要挑选工艺靠谱的春茶。

至少要确保,里外干透,含水量达标。

伸手捏向茶芽时,芽头表面茶毫蓬松,芽尖带有尖锐感,干干爽爽。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的质量问题。

即便是普洱与白茶,也不是盲目越老越好。

从新茶起,色香味出众,才是值得收藏的好苗子。

比起盲目听信噱头,不如从基础的茶香茶味去分辨品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