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19 09:22
在女儿得抑郁症之前,她一直都是我和老公最大的骄傲。
十七岁就长到一米七几,又瘦又白的大高个,双眼皮大眼睛,比明星还好看。
成绩虽然说不上顶尖,但也凭借艺术生的身份,进入了不错的大学。
可自从确诊了抑郁症,休学在家以后,女儿就变了。
偶尔心情亢奋,对自己满意得不得了,说自己是“天底下最完美的人”、“腿又长人又美”,“没有半点缺点”。
偶尔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灯不开饭不吃,缩在床上喃喃自语,仔细听了,全是贬低自己的话。
什么“废物”、“垃圾”、“恶心”,什么词难听用什么词。
我看着这样的女儿,内心比刀割还疼,既心疼她,又不想让她放弃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
女儿听了我的话,也愿意回到学校。
可没想到,返校才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女儿就自残了四次。
之后的一年里,女儿三次复学,三次失败!每次都在学校待不到一星期!
看着这样的女儿,我从悲伤到麻木,再到绝望。
我真的想不通。
明明我和老公的情绪都很稳定,从来没有打骂过女儿,更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过她,她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01
女儿的小“缺点”特别多
我和老公都是国企职工,双方家庭条件都不错,婚后生下女儿就没再打算要二胎,一心一意培养女儿。
但说句实在话,我闺女确实不是块学习的料。
如果小学还能排个班级中等,那初中就是中后,高中更不用提,直接吊车尾了。
个人卫生上面也是一塌糊涂。
臭袜子乱扔、衣服不洗,头发到处都是,都长成大姑娘了,内衣裤还要我亲自给她洗。
不给她洗,她就把换下来的内衣和其他脏衣服团在一起,往洗衣机里一扔。
回回都这样,我也受不了她,该凶就凶,该骂就骂。
“我是你妈,不是你的保姆,你能不能自己把房间的头发扫一下?”
“我说了多少遍了,臭袜子不能往床底下扔!”
“你真的是我亲生的吗?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邋遢的女儿?”
以上的话,基本每天都会重复出现在我嘴里。
女儿还委屈的不行,冲我喊:“你就不能温柔点对我说话吗?”
好,我温柔了,我哄着她劝着她,让她把房间收拾了。
然后等到下一次,臭袜子还是准确无误出现在床底下。
好悬没给我气出乳腺增生。
上初中寄宿以后,女儿的卫生习惯还是没有改过来,很自然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排挤。
女儿变得越来越内向,多次提出让我给她办走读。
但我想借这个机会把她邋遢的毛病治一治,就故意没给她办。
“如果一个人讨厌你,就是对方的问题,如果一群人讨厌你,那就是你的问题,与其逃避,不如改变自己。”
我对女儿说。
女儿在家里大闹了一场,又哭又砸东西,但我和她爸都不买她的账。
见没有用,女儿发泄完就收拾东西回学校了。
可能是把我的话听进心里去了,女儿确实有所改变,起码知道收拾房间了。
可紧接着,我就又发现了女儿另外的毛病。
可能是青春期到了,女儿开始爱美,平时很喜欢在网上买一些三无化妆品。
我并不是一个古板的妈妈,女孩子爱美很正常,但我受不了她给自己画的那些丑得要死的妆。
“这个眼影不适合你,画上比你大姨还显老。”
“口红不要涂那么红的,像吃了死孩子。”
“睫毛都刷成苍蝇腿了,不会刷就别刷了。”
女儿虽然生气,但自己也有审美能力,慢慢就按照我说的改过来了。
上高中以后,女儿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孩子,但对方不喜欢她。
女儿一直暗恋到高二才表白,男孩子直接了当地把她拒绝了。
我也没学别的家长,把“早恋”的帽子一安,上来先把孩子骂一顿。
我安慰了女儿,告诉她:“人家不喜欢你,说明你还是不够优秀,你只有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
女儿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那天过后,我像是有了“免死金牌”,开始无限制地挑起女儿的毛病。
吃饭吧唧嘴;
习惯翘二郎腿;
大笑的时候露牙龈;
只要我看到女儿,嘴基本就停不下来。
女儿在我的督促下,成功改正不少缺点,更在高三以艺术生的身份,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
就在我以为,女儿的美好人生即将展开时,晴天霹雳来了。
女儿在学校出现用刀割手的情况,辅导员陪她到医院检查,身体没毛病,精神却有大问题。
女儿被确诊重度抑郁症。
医院给开了药,学校也建议我给女儿办休学,我虽然不情愿,还是照做了。
把女儿接回家后,女儿正式开启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
不出门,不起床,唯一的活动就是在床上刷手机。
还跟得了精神分裂一样,时不时就大笑大哭,一会儿说自己是“天底下最完美的人”,一会儿又说自己是“废物”。
一年时间,女儿三次尝试复学,全都失败了。
我老公一个唯物主义,为了女儿都跑去烧香了。
我每天吃不下睡不着,头发都要愁白了,满脑子都是两个疑问——
女儿到底是怎么了?她究竟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老天爷,我实在是想不通啊!
02
当我理解“追蛇效应”,我终于知道女儿抑郁的原因
因为女儿的抑郁症,我没少到处求医问药,得到的答案无非就是“好好吃药”、“让孩子想开点”。
要是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终于,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接触到家庭教育,和咨询师取得了联系。
在和咨询师说完女儿的状况之后,我恨铁不成钢地说:“您来评评理,我和她爸就她一个女儿,从来没有亏待过她,她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咨询师却突然对我说:“有人跟您说过,您说话的语气让人很不舒服吗?”
我愣住了,下意识感到尴尬。
咨询师接着挑起我的“毛病”,什么说话太急,咬字不清,逻辑不清晰,让人听不懂在说什么。
我崩溃了,对着咨询师吼:“你到底是咨询师还是杠精啊!凭什么一上来就挑我毛病!”
咨询师:“你看,我才说你几句你就受不了了,你挑了孩子那么多年的毛病,她是怎么承受的?”
我懵了。
这时我才发现,给孩子挑毛病,好像是大人的本能。
作业写得不够工整,批评;
房间收拾得不够整齐,数落;
对长辈不够礼貌,教训;
书看后没有放回原位,提醒;
仿佛孩子就是一个等待被修正的“问题集合体”。
接着,咨询师给我讲了个心理学的小概念,叫“追蛇效应”。
“追蛇效应“指的是,当我们被毒蛇咬伤后,如果我们对这条蛇非常愤怒,势必要追到它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
那么,我们还没有追到蛇,就先被蛇毒毒死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被蛇咬之后,就立刻处理伤口并且寻求医疗帮助,而不是去复仇。
“追蛇效应”告诉我们,“讨厌”的情绪就像那条蛇一样,如果我们追着不放,反而对我们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同理,面对孩子的“缺点”也是。
如果我们集中注意在挑毛病上,孩子在我们眼中就只剩下了缺点。
可我们大人却忘了,自己也并非十全十美。
大人会因为工作压力而情绪失控,会在生活琐事中犯懒拖延,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失误,还会在休息天刷着手机不想做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就如同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不断犯错一样。
我听完了咨询师的话,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女儿抑郁的原因。
可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又该用什么办法,来拯救我的女儿?
03
带领孩子走出抑郁的关键,是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植一棵大树。
我们得尝试转变注意力的方向,把挑毛病变成挑优点,然后去扶植它。
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也许他学习成绩一般,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也许他有些调皮捣蛋,但他思维敏捷,富有创意。
也许他不大会整理房间,但父母让他帮忙,他总会快速答应着下楼。
当我们开始关注并放大这些优点时,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孩子会因为得到认可而信心倍增,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发扬自己的优点,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而大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亲子关系也会随之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在接受过咨询师的指导以后,我改变了对女儿的说话方式。
我提前列举出女儿的优点,然后在去女儿房间打扫卫生时,对女儿说:
“宝贝,妈妈突然发现你的头发特别漂亮,都能去拍广告了。”
女儿反问我:“真的?”
这是她休学以来第一次和我说话。
我对女儿保证是真的,另外夸她:“妈妈还发现你晚上玩游戏的声音小多了,肯定是担心爸爸妈妈睡不好觉,真是个体贴的好孩子。”
女儿害羞了,把被子拉过头顶:“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居然还有夸我的时候?”
我说:“以前妈妈是怕你骄傲才不夸,现在妈妈想通了,我闺女这么优秀,该夸就得夸,该骄傲就得骄傲。”
从那天开始,我开启了全方位的“夸夸”模式,致力于发掘女儿的每个优点。
女儿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连她自己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妈妈,我觉得我最近好喜欢你啊。”
女儿对我说。
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一是意识到咨询师的指导是多么正确,二是我终于发现,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是多么错误。
在把女儿的状态调整为积极以后,咨询师又给我出了个“语言法则”。
语言法则:
语言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要想让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好,请经常对孩子说这几句话:
1.你永远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2.有你在身边,真好
3.妈妈永远相信你
4.你越来越有责任心了
5.在我眼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
6.你真是我的骄傲
我把这几句话熟练运用在女儿身上,眼看着女儿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好。
我干脆请了个长假,不再管工作,专门带着女儿出去旅游。
在旅行的路上,我发现了女儿更多的优点。
善良,会对沿街乞讨的老人伸手相助。
热心,会在公交车上第一个给孕妇让座。
懂事,在我因为急性肠胃炎,不得不在异地打针的时候,是女儿忙上忙下帮我挂号,办理住院。
当我不再用看“缺点”的眼光去看女儿,我发现我的女儿,是世界上最闪闪发光的姑娘。
旅途结束以后,我带女儿去医院复诊,女儿的重度抑郁转为轻度,而且自残的倾向明显降低许多。
女儿虽然还在吃药,但思维逻辑已经和正常人没有区别。
在和女儿沟通之后,我把她拉进了咨询群,让咨询师与她直接对接。
在接受指导的半个月后,女儿提出复学。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不好、浑身上下都是缺点,在学校里总觉得其他同学在排挤我。”
“但现在我不那样想了,人都是有优缺点的,我有缺点怎么了,难道我的优点不比缺点多吗?”
“而且我坚信,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欢我,我爸爸妈妈都会永远喜欢我。”
看着自信阳光的女儿,我恨不得当天就给咨询师送副锦旗。
但我老公还是担惊受怕,他担心女儿会和之前一样,在学校待上一星期就又自残。
我让老公耐心等。
一连过去两个月,女儿都在学校风平浪静。
病情不仅没有复发,还交到了新的朋友,电话里跟我说等暑假就带朋友到家里玩。
我和老公同时松了口气。
回首过去的经历,我醒悟: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不是整天挑毛病的历程。
让我们放下心中那把挑剔的尺子,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爱去浇灌他们成长。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鼓励与赞美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光彩。
毕竟,在教育的花园里,花朵需要的是阳光雨露,而不是狂风骤雨般的挑剔与指责。
有人说:做父母,就是一场修行。
但教育孩子,更需要父母倾注一生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