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0 16:49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中国离婚率的起伏宛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发展的诸多变革,尤其是工业化、农村现代化进程与婚姻观念、女性地位转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数据来看,1991-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徘徊在0.72‰到0.98‰;2003-2010年,攀升至1.05‰到2‰;2011年后更是迅猛增长,2019年达到3.36‰;除了2021年因离婚冷静期政策离婚率回落至2‰,其余年份多在3‰以上,每年超400万对夫妻离婚。
而这一变化曲线,与中国工业化发展周期以及农村现代化进程高度吻合。
婚姻,最初是男女协作生存的组织形式。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挑水砍柴、开荒耕田等主要由男性承担,他们肩负着家庭经济保障和保卫田地的重任;女性则从事纺织、刺绣、做饭等强度较低的工作,在经济上处于从属地位,是男性的附属品。
那时的女性一旦脱离家庭,便面临经济无依、社会舆论谴责等困境,所以婚姻对女性而言,是生存的保障,而非情感的选择。像李瓶儿,即便富有,却因无法独自守住财富、缺乏安全感,一次次主动寻求婚姻庇护。
在1980年代的湖南农村,夫妻吵架后女方喝农药自杀的悲剧时有发生,根源就在于女性不敢离婚,难以承受离婚后的生活压力。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机械逐渐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善的法治体系重点保护弱势女性,女性获得了更多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坐在办公室工作就能获取经济收入,实现了经济独立。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石,女性开始摆脱过去婚姻中的从属关系,追求为自己而活。这一转变使得离婚不再是女性难以承受之重,她们有了主动否定婚姻的能力和底气。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70%的离婚由女性提出,这无疑是女性人格解放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婚姻不幸与人生不幸的解绑,离婚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站台,而非终点。
与此同时,社会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过去,人们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必然归宿,是幸福生活的永恒保障。
但真实的婚姻生活往往充满琐碎与摩擦,夫妻间难免因个性冲突、家务琐事等产生矛盾。我们的祖辈、父辈,很多是迫于生活压力而维持婚姻,即便痛苦、争吵不断,也因离婚成本过高而选择凑合。
如今,时代不同了,女性在一二线城市能轻易找到稳定工作,有经济能力对冲离婚风险,当她们发现与品性不佳的男性共度一生不如单身时,便会果断选择离婚。
2018-2022年结婚率和离婚率走势
在珠三角地区,40岁上下的女性中,有不少人一直未嫁或闪离,她们在广州、深圳拥有体面工作和不错收入,嫁人对她们而言可能意味着生活品质的降低,所以她们选择单身。
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女性获得自立空间的体现。与之相对,中国的剩男和剩女处于不同端点,剩女条件往往不错,剩男条件则欠佳,二者在教育和经济实力上差距悬殊,如同两条平行线,难以交汇。
为应对高离婚率,中国于2021年推出离婚冷静期制度,这一制度借鉴了韩国的离婚熟虑制。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离婚率也曾大幅攀升,推出该制度后离婚率显著下降。而中国实施离婚冷静期后,离婚率也从3.1‰回落到2‰,有效为高企的离婚率刹了车。
在当下,婚姻虽仍是构筑社会的底层单元,但无法摆脱基于财产的强制和规范的协作关系,并非纯粹的情感共生。
正如恩格斯所言,不存在经济关系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而要实现这一点,需先彻底解决生产力问题,毕竟生存是发展的前提。
同时,婚姻也并非爱情的必要形式和必然结果,爱情存在保鲜期,过度浪漫化爱情和完全物质化婚姻都不可取。我们应做有趣的现实主义者,正视婚姻与爱情的本质,积极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
中国离婚率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它见证了女性的崛起、观念的更新以及社会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个体的选择,又要理性看待婚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更加包容和成熟的心态,迎接未来社会的种种变化。
文本来源:@卢克文工作室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