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2 16:57
直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身体出现4个症状,建议尽早做检查
“怎么会是肠癌呢?”58岁的李叔看着手里的癌症确诊报告,心里五味杂陈。
回想起前段时间,李叔经常发现大便带血,可他并没太当回事,以为是痔疮又犯了,觉得这种小毛病去医院太麻烦,于是就自己随便买了点痔疮膏涂抹。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半个多月过去了,便血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有时候他甚至能感觉到腹部隐隐作痛,这才意识到问题没那么简单,去医院检查,竟然是肠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李叔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无助。
他不敢想象自己如果失去了肛门,未来应该怎么生活,身上永远带着一个造口袋,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
直肠癌,一个潜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然而,一旦发展到晚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及早发现这个“杀手”的踪迹呢?
01
得了直肠癌,一定要切掉肛门吗?
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威胁。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而低位直肠癌占结直肠癌发病总数的40%。
对于许多患者和家庭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得了直肠癌,一定要切掉肛门吗?
专家指出,是否可以避免切除肛门并进行保肛手术,主要取决于这6个关键因素:
1、肿瘤位置
肿瘤距离肛门的具体位置是决定是否能保肛的关键。
低位直肠癌如果肿瘤下缘靠近齿状线以下,则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合保肛。
然而,如果肿瘤较小并且分期较早,患者还是有可能通过手术保住肛门。
2、侵犯深度
肛提肌和外括约肌是肛门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肿瘤已经侵入这些结构,即使进行了保肛手术,也可能面临较高的肿瘤复发和转移风险,从而影响预后。
3、肿瘤大小
肿瘤体积如果过大,不仅手术难度增加,而且可能无法进行保肛手术。
手术中需要确保有足够的安全边界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4、分化程度
肿瘤的分化程度较差,比如低分化癌或粘液腺癌,治疗难度较高,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这些情况下,保肛手术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5、功能因素
是否可以进行保肛手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关乎到术后肛门的功能保留。
医生需要通过肛门指检、肛管直肠测压等多种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肛门功能,从而确定是否适合保肛。
6、身体因素
患者的体型,比如肥胖或骨盆过窄等,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进行。
在这些情况下,即便技术上可行,实际操作中也可能遇到障碍。
02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出现4个症状抓紧检查
肠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小肿块或息肉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虽然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但是早期肠癌往往症状不明显,导致很多人在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得到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下面这4个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次数改变
健康人一般每天排便1-3次,但是受肠癌影响的患者可能会经历排便次数的显著增多,甚至达到一天5-6次以上。
这种排便频率的改变,尤其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应该引起高度警觉。
2、颜色、形状改变
血便是肠癌的一个典型症状,患者的粪便中可能会出现暗红色的血液。
此外,肠道肿瘤的存在可能使得大便形状变得细长、扁条状或带凹槽,甚至不成形,粪便上也可能附着较多的黏液。
3、腹部异常
肠道癌变可能会导致患者经历持续性的小腹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的时间和程度可能会逐渐加剧。
如果在小腹部位触摸到质地偏硬的包块,即使没有明显的疼痛或其他症状,也应该立即进行医学检查。
4、身体状态异常
肠癌患者常常伴有慢性失血,从而引发贫血,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和心悸等症状。
此外,如果患者体重突然显著下降,无故消瘦,这也可能是肠癌吸收人体营养造成的表现。
03
预防肠癌,50岁前赶紧改掉这3个坏习惯
1、常久坐不动
现代人因为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经常长时间坐着,这不仅减缓了肠道蠕动,还可能引起便秘。
久坐不仅会影响肠道健康,还可能减弱肠道免疫功能,从而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建议定时起身活动,每天保证一定的体育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以促进肠道健康和血液循环。
2、无肉不欢、饮食油腻
过度食用红肉、高蛋白和高脂肪食品,同时摄入的膳食纤维不足,这种饮食结构对结肠健康极为不利。
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可能会导致便秘,还可能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并且刺激肠道黏膜,增加结肠癌的风险。
推荐逐渐转向以植物为主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3、腰粗肚子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体型发生变化,尤其是腰围和腹部脂肪的增加,这种肥胖不仅会影响外观,更是健康的隐患。
腰腹部脂肪的堆积会引起一系列慢性炎症反应,增加癌变风险。
控制体重,维持合理的体型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方面,建议定期进行体重管理和体育锻炼。
健康无价,预防胜于治疗,面对直肠癌这个“隐形杀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时刻关注身体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才能远离疾病的困扰,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