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0 07:05
懂得扬长避短
没有人是完美的,重要的是,你能找到并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以平和的心态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缺点,以进取的心态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一个人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
专注于过程
做一件事时,与其总是想着事情能不能成,不如专心当下、专注过程。把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不浮躁、不焦虑、不急功近利,这样的努力更有力量。
拥有感恩的心
计划时踌躇满志,行动时再三拖延,我们的体力、精力还有决心、毅力就在这一拖再拖中被消耗殆尽了。焦虑的源头往往是懒惰,好运气只会留给主动行动的人。想好的事就立即行动,好运才可能跟上来。
让自己保持成长
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坎坷时,不要沮丧,也不要生气。把逆境当做历练,把挫折当做考验,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精进、不断前行。
沉下心来,循序渐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生不只一朝一夕,任何的改变和成长都需要循序渐进。从一个个微小的改变开始,一步步改变自己,一点点完善自己,才能成就更高阶的人生。
相信坚持的力量
人们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世界上没有哪条路是那么容易走的,到最后拼的往往是毅力。日复一日朝着目标努力会有些难,但这正是坚持的意义。成功,或许就是别人放弃的时候,你多坚持了一会儿。
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瞬间清醒!这竟也是种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将进入梦乡,身体突然像触电般地抖了一下,或者脚不由自主猛地踢一下,瞬间被惊醒!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往下看!
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缺钙,有人说还在长个儿,也有人说是神经系统向你发送了一条消息。
有的答案更吓人,说是神经系统发现你陷入睡眠,很久没有活动,所以它就动动你,想试试你死了没有。
言归正传,关于睡觉时身体不由自主抖动这个现象,专家的解释是:临睡肌抽跃症。这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就是刚入睡时身体猛然一抖,而且通常会伴随着一种跌落或踏空的感觉。
有数据表明,大约70%的人在睡梦中抖过。
什么是肌抽跃症
肌抽跃是一种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动现象。由于速度很快,因此常常呈现出的是类似触电一样的动作。它所发生的部位依不同病症而异,可以是全身抽动现象、也可以是发生在身体局部。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例如打嗝、睡眠中肌抽跃,或紧张、疲劳时出现的肌抽跃。
睡觉时突然抽动一下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肌抽跃现象
过于劳累
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加班、睡眠质量不好等原因,势必造成精神紧张,睡眠质量下降,睡觉时就会出现肌抽跃现象。
缺钙
血钙低,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亢进,从而引起痉挛抽搐。
肝肾亏虚
如果肌抽跃现象不是很剧烈,但频次较多,可能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而引起。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肌抽跃伴有头痛、头晕等状况,则需要进行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以便判断此种肌抽跃是不是由于脑部有病变而表现出来的症状。
病因如:脑细胞的代谢性或储存性疾病、脑的退化性疾病、脑缺氧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基底核病变、脑炎等。
也就是说,睡觉时频频出现身体突然抖一下,或许是大脑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告诉你身体健康已经开始亮红灯,你该去看看医生了。
减少临睡肌抽跃的方法
1、多伸展肌肉
睡前可以伸展腓肠肌、足部肌肉,这有助于预防抽筋。伸展方式与腿抽筋时伸展腓肠肌和足部肌肉的方法一样。
2、适当喝水,少喝咖啡
睡前适当补充水分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要注意控制饮用量。液体有助于稀释血液中钠的浓度,咖啡饮用过多会造成神经过敏、焦虑失调。
3、规律作息
要注意调节作息时间,按时睡觉。白天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晚上即使没睡好,早上也要按时起床。这样坚持数日,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睡眠不足的危害
1、皮肤衰老
如果在熬夜,皮肤毛孔张开,外界的有害物质就都吸收到皮肤上了。而且熬夜还会让人激素水平失调,诱发粉刺和暗疮等状况。
2、眼睛衰老
表现为视力下降、视力模糊。熬夜时最劳累的器官是眼睛,眼肌长时间疲劳会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如果长期熬夜、劳累,在某次熬通宵之后,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有阴影或视物颜色改变等现象。
3、肠胃衰老
表现为胃疼、胃酸,甚至引发胃溃疡。胃是身体中比较敏感的器官,熬夜易会使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诱发胃溃疡。同时,在熬夜时常饮用的烟、浓茶、咖啡对胃黏膜也有不良的刺激。
4、大脑衰老
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头痛、失眠。大脑会在睡眠中修复负责记忆的细胞,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部分细胞就会损失得越来越多,导致记忆力下降。
5、免疫力衰老
表现为身体抵抗力低,经常生病。夜间是人体生产新细胞的高峰时间,熬夜让身体持续处于消耗状态,免疫系统抵抗外界影响、修补体内组织的工作就要加倍。
来源:人民日报 老年日报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同济医院2025年合同制岗位招聘公告
收藏!竹叶海公园成春日打卡圣地,承包你的朋友圈
家有速效救心丸的人赚了!除了“救心”,这些“痛”也能用!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