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大全网

孩子被忽视后的心理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 2024-12-19 16:06

孩子被忽视后的心理变化研究

最近我楼上的邻居迎来了一位新生儿,怎奈房屋隔音效果欠佳,而那小婴儿嗓音又极为洪亮,我愣是靠着耳塞熬过了三个月,才得以安睡。

那婴儿哭声可谓是撕心裂肺,音量还逐渐攀升直至失控。我深信大多数人听到这般哭声,都会有心慌焦躁的感觉,仿佛整个人都要被这哭声撕裂开来。

通常而言,我们正常人交谈时的音量在40至60分贝,可婴儿哭闹声却能达到120分贝左右,极限时甚至可达130分贝。

真让人不禁疑惑,为何进化没有让婴儿发展出夹子音之类较为柔和的声音呢?非得是这种令人生理不适的哭声,其扰人心神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防空警报。当然婴儿哭闹与熊孩子的吵闹有所不同,毕竟婴儿还不会说话,他们只能以此来表达自身需求。

难道只有人类幼崽会哭闹吗?若对婴儿的哭闹长期不予理会,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呢?

首先,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哭泣这一行为。在此先分享一个冷知识,刚出生的婴儿起初未必会有眼泪,有些小孩可能要到3个月后才会落泪,这或许与个体发育差异有关。

泪腺分泌的眼泪,其首要作用并非用于表达情绪或展现演技,而是清洗眼睛、起到润滑、冲洗以及排出异物的功效。就像那些经常接触脏东西的人,真该多哭一哭,以此来清洁心灵的窗户。

除了人类、骆驼和狗子之外,其他哺乳动物也都拥有泪腺,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同样具备。尽管部分物种会因疼痛或刺激而反射性流泪,但人类可能是唯一一种因情感而落泪的生物。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抑郁之时,眼泪都是我们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回忆一下哭泣的过程,人的心跳会加速,呼吸变得不规律,肌肉震颤,进而抽泣,鼻涕眼泪齐下,面红耳赤,表情也会变得狰狞,甚至有人会哭至昏厥,仿若启动了一套特定程序。这是由于泪腺与人类大脑中涉及情绪的区域之间的神经元联系已然建立,触发了交感神经系统对压力的反应。

情绪性哭泣时的眼泪成分与其他情况下略有不同,其中含有大量的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成分有助于我们释放压力。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哭泣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利于生存的技能,已然内化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其一,哭泣是情绪爆发的结果,能够让我们释放压力。每次大哭一场后,是不是都会感觉舒畅许多,甚至夜晚睡眠也会更加安稳呢?这是因为哭泣时身体会释放一些止痛成分来抚慰我们,反之,憋着不哭反倒可能憋出内伤。

其二,进化心理学认为哭泣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倘若对面之人被你吓得哭了起来,他既无攻击之举,亦无防御之态,只是哭声响亮,看似对你毫无威胁,你是否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呢?究竟是该出手还是该罢手?是该将其制服还是放任不管呢?

哭泣便是在展露自身的脆弱,释放出对攻击者服从的信号,同时还会寻求旁观者的同情与援助。

可以说,这其实是弱者对强者的一种操控手段。而婴儿的哭闹声对于父母而言,还有一种负强化的刺激作用。父母因不愿听到这哭声,便会即刻起身照料。在婴儿时期,他们可算是掌控大局,毕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人类刚出生时极为弱小,相较于许多其他哺乳动物的幼崽,我们就像早产儿,出生9个月仍无法自主活动,不能爬行、无法言语,尤其是人生的第一年,必须得到养育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婴儿别无其他技能,只能将所有力气都用在哭闹上,为了生存,也顾不上父母是否会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了。

那么婴儿哭闹究竟传递了哪些信息呢?

一是饥饿,二是排便需求,三是身体发烧、体温不适,四是身体疼痛,五是睁眼后未看到熟悉之人而感到害怕,六是看到了不悦之物,当然,也存在毫无特殊缘由,只是单纯想哭的情况。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婴儿的哭声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音调,而是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基本哭泣,相对而言还比较能让人接受;

第二种是愤怒的哭泣,先是屏住气息蓄力,而后猛然爆发,一听便知这哭闹绝非片刻就能停歇之事;

第三种是痛苦的叫声,先是一声响亮的啼哭,随后是一段时间的屏气。

若婴儿哭声始终维持一个声调且不断重复,时间久了人们便会习惯,也就容易被忽视,所以婴儿哭声才会如此多变以起到刺激作用。

有研究表明,即便并非亲生父母,在听到婴儿哭声的音频后,其脑内导水管周围灰质(一个与紧急疼痛、调节战斗或逃跑行为相关的区域)的反应速度也是其他声音的两倍。

婴儿哭声对于人脑而言,就如同一级战报,会瞬间让人焦躁不安,产生一种迫切想要终止这声音的冲动。

早期人类社会,如此响亮的哭声极有可能随时暴露父母乃至整个族群的位置,因此父母更需时刻悉心照看婴儿。但婴儿哭闹次数又不能过于频繁,以免让父母无法正常生活,或者总是发出无意义的哭闹,否则便会招致父母的忽视甚至放弃。

虽说大哭令人厌烦,却也着实有用,相较于夹子音那种让人觉得可爱的声音,这种可怕的哭声更能确保婴儿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人类和部分哺乳动物,鸟类也是愿意为子代投入巨大成本的物种。有些鸟类为早成雏,如小鸡小鸭破壳后便能跟随母亲活动;而有些鸟类则是晚成雏,它们同样属于早产儿,破壳后需要父母长期的喂养与保护。

凡是需要父母照顾的幼崽,其生存策略大抵相似,正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雏鸟在叫声和乞食频率上必须更为积极主动,因为它们还需与兄弟姐妹竞争。孩子数量一多,父母可能就会遗忘上一只喂食的是哪一个。在这种频繁且积极的乞食过程中,雏鸟的体重可能会逐渐拉开差距

雏鸟有时并非真的饥饿,只是形成了一种习惯。在同为灵长目恒河猴宝宝身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当母猴准备断奶时,小猴子的哭闹还另有目的,那便是拖延养育者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的时间。观察灵长目动物的行为,有时真会让人觉得它们仿佛在模仿人类。

我有一位朋友育有子女,他曾向我倾诉,养育孩子就如同抽盲盒,有的孩子哭闹频率极高,格外难带,照顾者长期处于高频噪音环境中,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极易引发产后抑郁,还会增加就医的频次。

我曾问他,若是孩子哭闹得实在厉害,能否偶尔任由其哭泣呢?朋友表示偶尔为之尚可,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我也曾查阅相关文章,若在人生的第一年遇到照顾不够细致、经常忽视婴儿哭闹的父母,这对孩子会产生何种影响呢?我们需明白一点,及时安抚婴儿并非仅仅是满足其吃喝拉撒等基本需求,更是在其心理层面构建一种安全的依恋模式。

对于婴儿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情感能够得到回应,周围之人皆可信任与依赖,这是一个人生命初期与外界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

日本曾进行过一项关于产后忽视儿童的研究,发现若婴儿期经常被忽视,可能会增加孩子神经发育迟缓以及沟通发育迟缓的风险,这涉及到遗传学层面的变化。

当婴儿长期哭泣时,体内会释放大量皮质醇(即压力激素),这种应激激素会加重焦虑感,还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生长激素对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孩子生长发育受阻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减弱,长期的忽视还会对其未来的行为和情绪控制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儿童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后期能够加强亲子互动,仍有可能帮助孩子恢复正常。今日之所以谈及此话题,实乃有感而发。

和许多人一样,我听到孩子哭闹便会心生焦躁与不适。尤其出行之际,无论是高铁还是飞机上,都难免会听到婴儿的哭闹声,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毕竟其养育者或许比我们更渴望让孩子停止哭闹。

我楼上的婴儿哭闹了整整三个月,如今已安静许多,只是偶尔仍会将我吵醒。但我心想,还有谁能比其母亲更为崩溃呢?若不是因为朋友育子,我未曾亲眼目睹育儿的艰辛,恐怕也不会像如今这般对养育者如此共情。

当然,熊孩子的吵闹又是另一番情形,但我觉得如今的我,若是身边之人带着孩子而手足无措时,或许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毕竟我们也曾经历过这般成长历程。文本来源@林林Eileen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