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5 10: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坚果一直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适量食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健康。而近期一则关于黄曲霉素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某批次坚果被检出黄曲霉素超标,这种物质对肝脏有极大伤害,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一级致癌物。
这一消息让不少消费者开始担忧,黄曲霉素究竟是什么?它为何会出现在坚果中?摄入后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这种隐形杀手?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黄曲霉素的来源、毒性、与肝癌的关系、易受污染的食品、检测与监管、预防措施以及如何保护肝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黄曲霉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真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这种毒素的毒性极强,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强的致癌物之一。
研究发现,黄曲霉素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开心果、核桃、瓜子、大米、小麦、大豆等食品,特别是在储存不当的情况下,霉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黄曲霉素。
即便食品外观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黄曲霉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黄曲霉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普通的烹饪温度(100℃-200℃)无法彻底破坏它,只有在280℃以上的高温下才能部分分解。
这意味着,即便炒制、蒸煮、油炸等方式也无法完全去除污染食品中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的毒性主要体现在急性和慢性两方面: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黄曲霉素,会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黄疸、肝区疼痛,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历史上,曾有多个国家发生因黄曲霉素污染食物导致的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
1974年印度发生的一起黄曲霉素中毒事件,导致106人死亡。
慢性危害: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素,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引发肝硬化,并大幅提高肝癌的发生率。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黄曲霉素列为1类致癌物(即对人类有确凿致癌证据的物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黄曲霉素与肝癌关系密切,特别是在肝炎病毒(HBV)感染率较高的地区,黄曲霉素的摄入会加速肝癌的发生。
中医观点认为,黄曲霉素对肝脏的损害属于“湿毒侵肝”,长期摄入会导致“湿热郁结”,影响肝胆功能,阻碍气血运行,最终导致肝气郁结,损害肝脏健康。
中医强调“肝主疏泄”,一旦肝脏受到毒素侵害,人体的代谢、消化功能都会受损,进而影响整体健康。
西医研究发现,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黄曲霉素的致癌作用更为明显。
一项针对中国部分地区的调查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且乙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30倍。
黄曲霉素主要生长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因此以下几类食品最容易受到污染:
花生及其制品(花生油、花生酱等)
玉米及其制品(玉米粉、玉米糊、爆米花等)
坚果类(开心果、核桃、瓜子、杏仁等)
大米、小麦、豆类
发霉的辣椒、茶叶、调味品
为了减少黄曲霉素的摄入,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购买花生、坚果、米面等食品时,尽量选择品牌产品,避免购买散装或来源不明的食品。
正确存储:将食品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潮湿。
冰箱冷藏可有效抑制霉菌生长。
避免食用霉变食品:如果发现食品有苦味、霉味或异味,应立即丢弃,切勿抱侥幸心理。
高温处理:尽管黄曲霉素耐高温,但280℃以上的高温可部分分解,因此烘烤、炒制时可适当提高温度。
定期检查厨房存粮:长期存放的花生、玉米、坚果等食品容易受潮生霉,应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丢弃。
饮食+生活习惯是保护肝脏的重要手段。
多吃护肝食物
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富含叶绿素,可帮助清除体内毒素。
枸杞:补肝益肾,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山楂: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黑芝麻:滋养肝肾,改善肝功能。
减少酒精摄入
酒精是肝脏的最大敌人,长期饮酒容易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规律作息
晚上11点前睡觉,肝脏在夜间进行自我修复,熬夜会影响肝脏排毒功能。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 130 分钟 的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肝脏代谢能力。
黄曲霉素是一种隐形杀手,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脏损伤甚至肝癌。
日常生活中,消费者需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避免食用霉变食品,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黄曲霉素的危害,真正做到远离毒素,守护健康。
信息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黄曲霉素的研究报告
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年版
《中华肝脏病学杂志》相关研究论文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