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5 12:30
在社会发展的宏大棋盘上,人口政策的每一次落子都意义深远。
新计生法明确规定,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引发全民热议,一时间,网络段子频出,民众议论纷纷。这一政策的出台,绝非简单的生育数量松绑,而是着眼长远,为生育三孩营造适宜环境,其影响必将贯穿社会发展的脉络。
自 2011 年二胎政策试点,到 2015 年全面放开,已成功迎来 1000 多万新生儿,这无疑证明了部分人群潜藏的生育意愿。三孩政策作为二胎政策的延伸,本是顺应人口形势变化的重要举措,然而消息公布后,“养不起” 的吐槽声却此起彼伏。
这里面映射出网络舆论与现实之间的错位。舆论的制造中心多聚集在一二线都会区,而生育数据亮眼的却是县域地区。以上海为例,2020 年本地生育增长率仅为 7‰ ,去年上海户籍人口出生数仅 6.8 万人,尽显大都市生育的低迷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安徽等外出务工大省,生育数据较为可观,却伴随着明显的人口净流出。
在大城市里,外地人多集中在新区或开发区,本地人则在老城区相对扎堆。老城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像上海黄浦、静安等老区,老龄化程度达 40% 左右。外地人在大城市扎根困难重重,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本地人因人口大量涌入,承受着物价上涨、工作竞争加剧等压力。生活体验的不佳,让人们借三孩政策的契机宣泄吐槽。
为了让有生育意愿的人敢于生育,国家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聚焦敢结婚、敢生孩子、保护生育群体(育龄女性)这三大关键领域。放眼国际,多数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危机时,通常采用政策支持生育和开放移民这两手策略。但中国国情特殊,缺乏吸纳移民的历史文化根基和配套机制,且国内尚有大量人口资源未充分挖掘,还要警惕非法移民可能引发的社会隐患,因此不宜完全开放移民。
在鼓励生育政策方面,德国设立儿童基金,直接发放补贴,孩子越多补贴递增,每年一定额度的儿童抚养费和学费还能抵税;瑞典政府承担育儿家庭 80% 的幼托费用,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托儿所。
反观我国,在生育配套的社会服务层面存在诸多短板。教育体系里托儿所严重缺失,民营托儿所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乱象丛生,虐待儿童、卷款潜逃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幼儿园资源同样紧张,以上海 2019 年数据来看,近 57 万入园儿童仅对应 1670 所幼儿园,平均 360 个幼儿才拥有一所幼儿园,幼师不仅缺口巨大,待遇也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幼教行业。
从教育需求角度,发达地区高强度的 “鸡娃” 模式使得养育成本居高不下,尽管大力打击补习班,但家长对孩子教育提升的需求依旧存在。大城市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年轻人想自己带孩子往往力不从心,疲于奔命;若让父母帮忙带娃,居住空间愈发拥挤,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面对重重困境,破局之策在于多管齐下。
其一,全力推动产业升级,让县域等地区实现现代化转型。美国耐克、福特等企业总部坐落于小城市,德国宝马工厂的搬迁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都彰显出产业升级为小城市注入活力、吸引人才、提升生活质量的巨大能量。我国东莞便是产业升级实现华丽蜕变的典型案例,华为等企业业务的迁入,全方位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为人口的稳定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仙游县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二,着力解决育龄女性面临的职场与生育两难困境。欧洲部分国家推行男性休同样产假的政策,以此规避女性在职场遭受的歧视,但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福利压力,中小企业更是难以承受。在我国,这一问题同样棘手,解决之道或许只能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优化企业运营环境等方式,努力平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让育龄女性在生育时不再忧心职场发展。
三孩政策的落地实施,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社会工程。它需要从社会服务、产业发展、保障女性权益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
只有妥善解决人们在结婚、养育、就业等生育相关环节中遭遇的难题,才能真正让想生的人打消顾虑、敢于生育,从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社会的持续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奔赴这场人口发展的新征程。
文章来源:小王Al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