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1-07-07 05:57
伟大的历程,壮丽的画卷,值此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本人精心为广大朋友挑选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经典山水绘画作品。对于今天的欣赏者来说,新中国经典山水主题绘画创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提炼出视觉化的时代精神,触动人们的思想,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新中国经典山水主题绘画就像是时代的乐谱,通过严谨的创作、精湛的艺术表达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作品,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题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风范,一幕幕如在眼前,令中华儿女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
山水则始于建国初期,此后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在山水画创作中所占绘画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几代山水画家经过艰苦探索,逐渐形成一种在题材、风格和语言上较为契合、艺术个性相对能够得到发挥的创作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经验,其影响至今不衰。可以说,新中国山水画发生重大转变。今天我们来分享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经典山水绘画作品。
王伯敏(1924-2013),浙江台州人。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著名的的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50多年来,王伯敏有《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出版。画山水外,间或写竹石。喜用松烟渍墨,尤擅用水,自具风格。
王伯敏先生才是一个奇迹,他把一生投入到真、善、美的求索中,理论和实践不断地螺旋上升,硕果累累,甚得滴水穿石之妙。他的艺术生涯似乎蛮有“计划”,年轻时代选择了美术史论研究,精力充沛,花了几十年建构了美术理论体系,同时空闲时间坚持作画,每天模山范水,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七十岁以后,年事已高,精力渐衰,减轻理论的追索,开始专攻书法绘画,只因年轻时追求大理论、少创作,到晚年是少理论、大创作,最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厚薄发,相互辉映,晚年的变法自然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卓然成就一代大家也。
主要作品有:《丰年中秋》《壑岩银谷之图》《紫竹图》《碧玉江横》《垂屏》《密疏都是趣》《蜀山香溪》《山阴凤尾疏春风》《黄山松》《永行富春见隔峰》《秋山》《境写白云山色》《碧江清远》《江南如邨》《富春山色》《结队象字》《咫尺手山舞》《杏花香理西渣开》《低看烟玉峰》《江楼揽胜》《秋泾》《麝墨浓如滦》《大奇读画楼》《湄公河秋色》《江岸四雨图》《巴山烟雨图》《云山待开图》《山居图》《云抱石》《曾游白岳》《方山雨霁图》《有云看山如笑峰》《巴尕小景》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丰年中秋》赏析
王伯敏《丰年中秋》绘画作品赏析。王伯敏先生毕生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学,对古今书画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达到了学术顶峰。在学术之外,如他所说的“余事”书画上,也可以说进入到一个中国文人画新境界。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壑岩银谷之图》赏析
王伯敏《壑岩银谷之图》王伯敏的画史著作,既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出版物,又成为20世纪出版的压轴本。”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先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荣誉,2009年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紫竹图》赏析
王伯敏《紫竹图》王伯敏先生在梳理中国美术史同时,也关注到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对于山水画技法上水的用法作出了自己的独到解释,提出“水法”理论: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称为“水法九种”。这一论点地提出对中国画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对于中国历代山水画的研究上提出著名的“七观法”理论: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进而还延伸提出山水画透视表现法的“六远”理论: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和幽远。这一系列理论提出,王伯敏先生也是身体力行,常常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潘天寿先生极力称赞他说,“王先生不仅专诗,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碧玉江横》赏析
王伯敏《碧玉江横》王伯敏先生在自己的创作上,最常见的题材是山水和竹石,“当我要模山范水时,可以不假思索,落笔便是一片山;有时却苦苦寻思,支颐无语半日,纸上仍无一点墨。在画上,我力求水墨神化,要求自己的笔底,在经意又不经意间,充分体现自然变化的微妙。”在笔墨用色上,师尊黄宾虹先生对他的影响至深,“年轻时,受黄宾虹的用水启发,修‘龙王行雨之业’。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垂屏》赏析
王伯敏《垂屏》我人笨,经验又不足,酿成水灾,所以废画一堆。有时遇巧,水生波澜,自得其乐。”王伯敏先生一直推崇和研究尊师黄宾虹先生的笔墨技法,黄宾虹先生提出的古人笔法五要,平、留、圆、重、变,在王伯敏先生的作品笔法中也是能一一对应。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密疏都是趣》赏析
王伯敏《密疏都是趣》王先生的绘画炉火纯青、日臻化境、朴茂雄浑、变化万千,将长期积累的人文情怀挥洒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阶段的绘画作品更加醇酿。”在“水法”的运用上,王伯敏先生更是发挥到淋漓尽致。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蜀山香溪》赏析
王伯敏《蜀山香溪》人们在品读王伯敏先生的绘画时,除了对王伯敏先生的笔墨意境背后的东西越加看重,这里大概可以试用‘学术纵深’这个词汇,来解读这个只可以属于像王伯敏先生这样至仁至善的贤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山阴凤尾疏春风》赏析
王伯敏《山阴凤尾疏春风》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黄山松》赏析
王伯敏《黄山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永行富春见隔峰》赏析
王伯敏《永行富春见隔峰》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秋山》赏析
王伯敏《秋山》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境写白云山色》赏析
王伯敏《境写白云山色》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碧江清远》赏析
王伯敏《碧江清远》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江南如邨》赏析
王伯敏《江南如邨》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富春山色》赏析
王伯敏《富春山色》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结队象字》赏析
王伯敏《结队象字》
中国美术史大家 王伯敏《咫尺手山舞》赏析
王伯敏《咫尺手山舞》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杏花香理西渣开》赏析
王伯敏《杏花香理西渣开》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低看烟玉峰》赏析
王伯敏《低看烟玉峰》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江楼揽胜》赏析
王伯敏《江楼揽胜》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秋泾》赏析
王伯敏《秋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麝墨浓如滦》赏析
王伯敏《麝墨浓如滦》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大奇读画楼》赏析
王伯敏《大奇读画楼》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湄公河秋色》赏析
王伯敏《湄公河秋色》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江岸四雨图》赏析
王伯敏《江岸四雨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巴山烟雨图》赏析
王伯敏《巴山烟雨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云山待开图》赏析
王伯敏《云山待开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山居图》赏析
王伯敏《山居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云抱石》赏析
王伯敏《云抱石》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曾游白岳》赏析
王伯敏《曾游白岳》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方山雨霁图》赏析
王伯敏《方山雨霁图》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有云看山如笑峰》赏析
王伯敏《有云看山如笑峰》
中国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巴尕小景》赏析
王伯敏《巴尕小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论著述和诗词书画,我们就大可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美术史研究和文人画成就自豪。毫不夸张地说,王伯敏先生的画是中国文人画的正脉,他的画不仅保持了文人画“诗书画印”的艺术样式,而且其作品流露出的浓厚书卷气就是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大家也往往有所不逮。有这样的画家在,为我们的时代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