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1 15:05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大脑开始萎缩,真的不仅仅是看记不记得事吗?
许多人认为,记忆力的好坏是判断脑部健康的唯一指标,但医生提醒,这种观念其实非常片面。
到底哪些症状可能提示大脑已经开始萎缩了呢?
通俗点说,大脑萎缩就是脑细胞的数量减少了,脑组织体积变小了,这就像树叶掉光了的老树,虽然树干还在,但活力和生机已经大不如从前。
大脑萎缩通常会伴随脑沟加深、脑回变窄这些“外观变化”,用专业的医学影像一看,那些曾经充实的大脑组织,现在却“瘪”了一块。
别以为大脑萎缩只是老年人才会有的“专利”,其实,年轻人如果长期不注意生活方式,也会提前开启大脑“萎缩模式”。
比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缺乏运动,都会让脑细胞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现代人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大脑萎缩的风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龄化”趋势。
但这里要划个重点,大脑萎缩并不等于健忘,也不等于痴呆。
脑萎缩的早期表现可能非常隐蔽,甚至与你认为的“脑子坏掉”完全无关。比如,有些人反应变慢了,却不健忘;有些人情绪波动大了,却还记得小区的密码门号。
要弄明白大脑萎缩是怎么回事,就得看看是什么在“偷走”脑细胞。
最主要的“幕后黑手”其实是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细胞会自然死亡,尤其是负责记忆和认知的海马体。
但问题是,有些因素会让这种萎缩加速。比如,脑血管疾病就是一个大问题,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会损害脑血管,导致脑供血不足,让脑细胞“饿死”或者“窒息”。
此外,长期缺乏大脑刺激,比如过于单调的生活、缺少学习和思考,也会让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锻炼,逐渐“退休”。
还有一种重要的诱因是慢性压力和情绪问题,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大脑会分泌过量的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这种激素不仅让人焦虑,还会对脑细胞造成毒性伤害,导致萎缩。
很多人以为,脑萎缩就是忘东忘西,结果错过了更多隐藏的早期信号。
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反应速度变慢,比如别人说句话要想半天才能“接上茬”,或者做事时突然变得拖沓、磨蹭。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是空间感下降,比如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在熟悉的地方突然感到迷茫。
情绪波动也是脑萎缩的“暗示之一”,当大脑负责情绪调节的部分开始退化时,人可能变得容易激动,或者对周围事情毫无兴趣。
某些人甚至会表现出轻度的性格改变,比如变得易怒或者冷漠,这些细微的变化常常被误认为是“心情不好”或“脾气古怪”。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行动协调性变差。大脑的运动控制区域一旦萎缩,可能会导致肢体动作变得笨拙,比如握筷子突然拿不稳,或者走路的时候容易绊脚。
脑萎缩的早期信号并不局限于“记不住事”,而是涉及多个方面的变化。
情绪的变化往往是大脑健康的晴雨表,当大脑中的额叶和边缘系统功能下降时,情绪调控就会出问题,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情绪过于激动,另一种是情绪冷漠无波。
很多人觉得脾气变大只是性格问题,但如果这种脾气大到自己都控制不住,比如为了一点小事发火,或者对家人特别暴躁,就可能和大脑萎缩有关。
另一个常见的情绪异常是“没劲儿”。具体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比如以前热爱的活动,现在连尝试的心情都没有。
这种状况可能是大脑中负责情绪激励的区域萎缩,导致对生活失去热情。
如果一个人长期感到心情低落,且伴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更严重的情况是情绪波动过大,比如,有的人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哭得停不下来,甚至对一些很正常的事情反应过度,这种表现可能是额叶控制功能减弱的信号。
大脑萎缩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行动和判断力的变化,很多时候它并不像记性变差那样显而易见,却能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比如,走路变得不稳、站立时容易失去平衡,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运动控制的小脑或者基底核功能下降,导致肢体协调性变差。
手部动作笨拙也可能是萎缩的表现之一,比如平时写字一笔成型,现在却感觉笔不听使唤,或者用钥匙开门时发现手怎么都配合不好。
若这些问题频繁出现,尤其是伴随情绪和认知变化,就不能简单归结为“老了手脚不灵活”。
更微妙的表现是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下降。有的人突然变得难以处理复杂的任务,比如在买菜时搞不清楚钱的找法,或者做饭时忘记了放盐的顺序。
这种情况可能与额叶萎缩有关,额叶是负责计划、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大脑区域,一旦它的功能退化,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
甚至一些微小的行为变化也可能预示着萎缩,比如经常丢三落四、重复做同一件事,或者在熟悉的地方突然迷路,如果这些情况持续存在,就需要警惕是否已经进入脑萎缩的早期阶段。
要对抗大脑萎缩,关键在于保持脑细胞的活力,尽量让它们“多活几年”。
研究表明,经常动脑的人大脑退化的速度更慢。
动脑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学习新知识、解决难题、甚至尝试新技能,比如学一门乐器、玩一款益智游戏,都是给大脑“健身”的好方式。
同时,保持社交活动也是保护大脑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人交流需要调动语言、记忆和情绪管理等多个脑区,这对延缓萎缩有很好的效果。别以为聊天是小事,它可是“高级脑力训练”。
适量的身体运动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从而提高大脑的代谢水平,快步走、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群。
如果能在户外锻炼,还能通过阳光补充维生素D,进一步改善脑健康。
睡眠是大脑修复的“黄金时间”,长期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会加速脑细胞死亡,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避免睡前看电子屏幕。
如果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可以通过瑜伽、冥想或者专业的医疗手段改善。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而这种激素对脑细胞有毒害作用,适当的放松和心理调节,比如散步、听音乐或者做一些兴趣爱好的事情,都能帮助缓解压力,保护大脑。
大脑萎缩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关注情绪和行动的异常表现,及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延缓大脑萎缩的速度,甚至改善大脑的整体功能。
别以为年龄增长就注定大脑退化,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让你保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生活质量更高。
健康的大脑,是幸福人生的核心资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大脑萎缩的预防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黄美琼.颅脑CT在老年脑萎缩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4,30(2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