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大全网

孩子长大后跟你亲不亲?看这些预兆就知道了!

发表时间: 2024-12-09 17:02

时至今日,我觉得我们需要一种更新型的亲子关系,不是互相牺牲,而是互相尊重,互相成就。


——豆瓣鱼,《读者》2021年第10期

周末聚会,朋友聊起她有段时间跟儿子的关系很不好。

儿子以前很亲她,整天在她耳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怎么长大了,就越来越疏远,有时候半天都没一句话。

刚开始,她觉得儿子没良心,什么事都为他好,他却不知感恩。

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看到儿子写的一篇随笔:

“你们总是自以为是,总说是为我好,完全不管我的感受,都由你们随意安排,替我做决定……”

看到这段控诉,她才明白,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他们忽略了边界感

生活中,不少父母要么跟孩子太亲密,要么太疏远,没能把握好彼此间的距离,最终导致两代人渐行渐远。

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亲不亲,其实早就能看出端倪。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手伸太长,孩子与父母不亲

听说过“直升机父母”吗?

他们恨不得24小时紧盯孩子,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行程,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

陪孩子做作业,帮忙收拾书包,老师要求孩子完成的事,全替孩子代劳。

一旦父母没出手帮忙,孩子就不用心,作业胡乱地做一下交差,要带的课本都弄错。

孩子还理直气壮,觉得这些事都是父母该做的,自己不会,理所当然。

看,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做了,结果把孩子养成“巨婴”,非但不会干活,还埋怨父母。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说过:

“亲子关系的破裂,往往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

父母的手伸得太长,什么都想管,一厢情愿替孩子做决定,最后只会换来亲子矛盾和冲突,想挽救都挽救不了。

知乎上有个男生,分享了自己大学毕业后11年不愿回家的故事。

因为父母管得太多,他没办法再忍受,就主动切断和父母的联系。

从小不管穿衣、吃饭、睡觉,还是学习、交友,父母都严格控制着他。

小时候,100分的卷子他考了98分,父母会用鞋底子打他,觉得他不够努力。

他的时间只能用来学习,就连跟同学打篮球,父母都会揍他,直接打折了五根竹竿。

大学期间,父母仍以减少生活费为要挟,要他听话。

就这样,毕业后他直接换号,切断和父母的联系,再也没回过家。

但凡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帮孩子规划好一切,把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得到的都不会是孩子的感激、孝心,只会是埋怨、厌恶和疏离。

这世上,最好的父母之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最伟大的亲情是一种适时的放手。

孩子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父母得学会放手。

多和孩子商量讨论,听听他的意见,给他做决定的机会,让他学会为自己负责。

当孩子亲自体验了生活,才能懂得父母的不易,心存感恩,和父母保持更和谐健康的关系。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过度共情,孩子沉默不语

看过一则报道,有个孩子告诉父母,有同学欺负他、打他。

爸爸听了非常气愤,想到自己都舍不得打骂的孩子竟然被同学欺负,越想越气,第二天直接跑去学校把对方揍了一顿。

老师上前劝阻,爸爸连老师一起骂。

这样一闹,事情看似解决了,实际上让孩子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同学嘲讽、孤立这孩子,老师因为觉得孩子的父母蛮不讲理也甚少关注他。

最后这个孩子变得非常沉默,遇到什么事都不告诉父母。

孩子遇到困难可能只是想向父母倾诉一下,但父母过度共情,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敏感和着急,反而造成孩子的困扰。

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兜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跟他们说太多,以后遇到事情都选择自己扛。

结果亲情就这样慢慢疏远。

有这样一个观点:

“过分共情孩子的情绪,有时会阻碍他们学会独立和自我调节。”

对孩子的情绪过分共情,过度解读,甚至直接帮孩子处理问题,孩子就没法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健康的共情,不意味着要承担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是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愿意陪他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该如何健康共情?《有效沟通,你说了算》一书给出两个有效建议:

第一,结合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不要没有原则地认同孩子。

当孩子感觉一件事物很“讨厌”的时候,父母不能只回应说“没错,就是很讨厌”。

可以说:“你感觉这件事很讨厌,能说说原因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有效引导孩子进行辩证思考,看到事物的全貌。

第二,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敷衍地说“我理解你”。

当孩子出现了情绪波动时,父母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只是格式化地回应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

父母要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

父母建立好共情的边界,读懂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才更愿意与父母亲近。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过度付出,孩子只想逃离

全国家长模范曲宝琴讲过一个发生在她身边的真实故事:

她有一个亲戚,爱儿子爱到极致,夫妻俩省吃俭用,把积蓄全给了儿子,但儿子却连家都不愿意回。

儿子上大学,他们把单位发的生活用品,包括钥匙扣都攒着,统统留给儿子,儿子即便用不完也必须收下。

可他们自己极度节俭,毛巾都用破了也舍不得扔,要改成擦脚布、擦地布;舍不得用洗发水,只用便宜的肥皂洗头发。

儿子放假回家,老两口精心准备满桌的饭菜,全给儿子吃,他们自己只吃前一天的剩菜。

他们这样的“宠爱”,给儿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使儿子没有勇气面对父母,不敢回家,总觉得自己表现不够,辜负了父母。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如果父母过分地牺牲自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超负荷的愧疚感。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但更要爱自己,给孩子和自己一点空间。

《妈妈的“战争”》一书中,说妈妈是她心中永远的女神。

研硕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在研硕小时候,妈妈爱上了国画,不是为了培养研硕的兴趣,而是单纯自己喜欢、想学。

后来妈妈又为了工作开始学英语,正好又跟研硕的学习同步,结果学得比孩子都快都好。

寒暑假妈妈从来不在家待着,哪怕是把研硕扔在外婆家,妈妈也要出去看世界,增长见闻。

妈妈在她年少时给予陪伴,在她成年时懂得放手,支持她的每一个决定,并热情参与其中。

哪个孩子不希望有这样的父母?

关注孩子的同时,也懂得关照自己。

这样的互动和相处,孩子没有压力,自然乐意跟父母亲近,愿意敞开自己的心跟父母交流。

来源:视觉中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只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

只有父母划定清晰的“楚河汉界”,守住边界感,孩子才能在父母智慧的管教中,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独立又亲密,是子女与父母间最好的状态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恰当的爱中,朝着属于自己的方向自由生长、勇敢前行。

作者:向阳,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学习的职场宝妈,与孩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