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7 09:2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大家都知道,入境体温监测、健康申报这几年成了标准流程。但你知道从2025年1月开始,艾滋病也要“过关”了吗?
没错,1月1日起艾滋病正式被纳入了《监测传染病目录》。以后出入境时,艾滋病患者要主动申报,甚至可能会被无感筛查。对于这一政策,有人说是未雨绸缪,也有人担心麻烦缠身,那这项新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4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完成修订,国家疾控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新的传染病监测目录,明确艾滋病将于2025年1月1日起,纳入出入境卫生检疫的重点监测范围。
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调整,也意味着未来所有艾滋病患者在进出境时,都将受到更加规范化的检疫要求。
以前艾滋病虽属于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我国在出入境检疫管理中,并未将其列入重点监测病种。
如今随着《国境卫生检疫法》的修订,HIV与新冠病毒、麻疹、登革热猴痘等传染病一道,正式进入了重点监测目录。
相比过去,新规的最大变化在于,确诊患者需要主动申报自己的健康状况,其中包括艾滋病感染情况,药物治疗方案等。而海关和卫生检疫机构则会通过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方式,对入境人员进行筛查评估。
这个规定一出,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议论。毕竟艾滋病不是由空气传播,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会给他人带来直接威胁。
更何况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取消了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入境限制,而我国的新规反倒是在加强管控,让不少人担心这是否会影响艾滋病患者的出行自由。
官方的解释是,这项措施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要对艾滋病患者的出行进行限制,而是借助更科学、更规范的手段,来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确保出入境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健康指导和防控措施。
海关也不会强制拦截艾滋病患者,如发现申报者有严重健康风险,可能会建议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检查。对于被感染者的隐私保护方面,未经本人同意,相关健康信息都不会被公开。
也就是说,新规并不会阻止艾滋病患者出入境,而只要求他们配合健康申报,并在必要时接受额外的健康检查。
新规着重指出,对已确诊目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海关会提供就诊便捷卡,还会告知他们,出入境之后得继续按时吃药,并且要定期去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播风险。
新规不只是针对已确诊的HIV感染者,还包括潜在的未确诊感染者,由于艾滋病的隐匿性传播特点,部分感染者可能并不知晓自己的健康状况。
全球范围中,大概有20%~30%的感染者还没被确诊。当他们出入境时,或许根本就没做过病毒检测,甚至都没察觉到自己已经被感染了。
我国国内现行的防控体系,具备较为完备的检测与治疗网络,不过在入境筛查这一方面,依旧存在一定水准的空缺。新规施行之后,出入境口岸将会成为艾滋病筛查的关键补充环节。
海关在通过红外体温监测以及医学巡查等方式,进行初步筛查之后,如果发现有异常症状或者处于高风险状况,将会建议相关人员去接受进一步的检测,以此来尽早地发现潜在的感染者,阻止病毒的无意识传播。
新规的实施目的其实非常明确,无非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如今全球各国之间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疾病跨境传播的风险也在增大,艾滋病的防控当然也不能只是局限于国内管理,而应与国际公共卫生体系接轨。
不过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把HIV纳入监测范围,会不会加深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毕竟很多人对艾滋病人都存在一些误解,甚至带有歧视。
其实客观来看,新规更多的是一种科学防控手段。这次的出入境新规定,并没有对艾滋病患者的出行自由进行限制,只是期望在他们入境的时候,进行合理的健康评估,保证他们可以持续接受治疗罢了。
艾滋病早已不是新出现的传染病,近年来我国的防控成效也在不断提高,为什么此时要将艾滋病纳入出入境检疫管理?防艾升级的背后,既有艾滋病本身的特殊性,也在于全球传染病的形势不容乐观。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损害免疫系统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占所有感染病例的90%以上。
感染者在疾病早期并不会出现任何明显症状,病毒进入人体之后,便会去对免疫系统里的CD4+T淋巴细胞发起攻击,让感染者的免疫能力逐步下降。如果不治疗,最终就会发展为艾滋病,这时候的免疫系统已经千疮百孔了。
任何一种感染,例如肺炎、肺结核乃至一个小的皮肤溃烂,都有可能构成致命一击。数据表明,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一旦步入晚期,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与很多急性传染病不同,艾滋病的潜伏期极长,可能在感染后的数年乃至十几年才显现出病症,导致许多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日常活动,甚至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正是这种极具隐匿性的传播特点,防控难度远高于一般的传染病。而且艾滋病的长期治疗成本也很高,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并定期进行病毒载量检测。
艾滋病如果失控,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球约有390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每年新增感染病例约160万例,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63万。
从全球艾滋病的分布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最严重的地区,感染者总数占全球2/3。东南亚东欧和中亚地区的疫情也在上升,特别是在高危行为较多且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艾滋病的防控更是难上加上难。
即便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国家,感染率都很难彻底压制,因为它不像普通流感一样,吃点药,打两针就没事,防控难度非常大。
这几年我国对于艾滋病的防控手段在不断地进步,暴露后预防以及预防性投药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
暴露后预防所指的是,在疑似接触HIV病毒后的72小时之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感染风险。研究表明,PEP在恰当使用的情形下,可以降低百分之八十一的感染概率。
另一种方法预防性投药,适用于高危人群,在暴露前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减少约99%的性传播感染风险。
这些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使我国在HIV的控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18年至2021年间,报告感染率从每十万人10.27例下降到8.41例,死亡率从1.31例下降到1.28例。不过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只要有一个感染者未被发现,就可能形成新的传播链。
哪怕现在已经2025年了,有些人一听到艾滋病三个字,还是会害怕的往后退。
但其实前面我们也说过了,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科学研究结果,艾滋病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一起游泳、共用厕所,都不会传播病毒。真正的危险来自于无保护的高危行为,而不是和感染者一起工作吃饭聊天。
所以这些年来我国在防控上,开展了众多的工作。从筛查以及实施阻断开始,到落实治疗措施,整个过程都建立起了严谨的管理体系。
抗病毒治疗已经基本覆盖所有确诊患者,国家提供免费的药物,确保所有感染者都能得到规范的治疗。这些举措既保护了患者的健康,也降低了社会传播的风险。
以前得了艾滋病就像是被宣告了死亡判决,现在的它更像是一种慢性病,只要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感染者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样正常生活。
甚至越来越多的感染者选择结婚生育,孩子通过母婴阻断技术可以完全避免感染。确诊后,若能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就会得到有效抑制。根据中疾控的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的治疗成功率已经超过了90%。
实际上,比艾滋病更危险的,是来自社会的妖魔化和歧视,让一些不幸感染的患者不敢正视自己的情况,白白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感染者身上的各种污名化标签早就应该被摘掉了,只要好好接受治疗,他们和其他慢性病患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终身服药。
理性看待艾滋病,不轻视它也不要过于害怕它。了解其本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要歧视他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的一件事。
信息来源:
新疆天同公益-2025-01-06 12:32-一条新规,2025年开始影响HIV感染者
天同防艾-2023-10-25 11:14:33-我国艾滋病治疗成功率超过90%,超9成感染者治疗后不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