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9-05 23:38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朋友来请我喝茶。
喝白茶。
李麻花很惊讶,你,请我们喝白茶?满满的惊讶与不信任。
确实,进白茶圈这么多年了,好茶不好的茶基本上都已经喝过了,到现在,还有人来请我们喝白茶,确实应该不谦虚地惊讶一下。
嗯,其实我们是两个特别谦虚,特别低调的人。
然而,朋友说了,你们也不能一直呆在自己家里,也要喝一喝看一看外面的白茶现在是什么样的。
要知道茶友们会遇上和碰到怎么样的白茶,知道茶友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白茶环境里,会遭遇到一些什么样的白茶。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一般,说动了我俩。
确实,我们应该知道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了,应该知道茶友们在市场上会面对一些怎么样的白茶。
大家面临的白茶消费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
SO,约了朋友过来喝茶。
并且,请他带上他认为的,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那些白茶。
《2》
喝之前有点打鼓。
心道,五六年没有喝过外面的茶了,不知道外面的白茶技术水平,精进到了何种的地步,是不是超越老S的人已经出现了无数个了,我们已经被远远抛在后面了....
不自信,说明我们在乎,生怕被超越。
然而,喝过五六款之后,我们自信了。
连腰都直起来了,声音也大起来了。
因为,这几款茶,嗯,在金牛座的村姑陈的字典里,是妥妥地要划分到劣质茶那一栏里面去的。
真的是不好喝,不好喝,不好喝。
有一款贡眉,盖香几乎没有,汤水是酸中带涩的。
有一款高级白牡丹,盖香同样几乎没有,汤水是清淡的,喝到第二冲的时候,苦底就出来了,整个口腔仿佛吃了苦瓜,闷闷的苦味能持续上半小时。
有一款荒野老树牡丹,据说产量非常低,一年就几十斤,喝起来一股青味和涩味,仿佛晒到半干的青瓜。
还有一款2018的老寿眉,煮出来喝的,砖红色的汤,我们俩硬着头皮一人抿了一口,一股酸梅味+巧克力味,叶底闻起来,好似梅雨季节没晒干的衣服,一股汗臭味.....
余下的就不必再写了,会引起不好的回忆。
总之就是,一堆烂茶,就这么被朋友收齐了,再一股脑儿送到了我面前。
《3》
后来我就一直口苦。
其实心也苦——喝了这么多歪瓜裂枣——但最主要还是口苦。
整个口腔全是苦的,喝过苦瓜水的那种苦,化不开,散不掉,闷在里面,还有点想吐。
朋友走了,而我们俩,一个胃痛,一个苦不堪言。
那时候只想喝一杯柠檬水,加点蜂蜜,酸酸甜甜的口味,能中和我们的苦。
李麻花的胃痛,想来是因为喝了太多的劣质茶,走水没有走透的劣质茶,摄入了太多的茶多酚,刺激到了胃粘膜。
我的口苦,大概率是这些茶当中的某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没有走水走透,咖啡碱和其它的苦味物质大量滞留下来,从而形成的苦底。
苦底不是入口苦,而是喝完之后,舌面、口腔整个发苦。
这种苦很难消解掉。
除非,用酸和甜去中和。
喝茶喝成这样,也确实,挺扎心的。
《4》
今天的文章会很短。
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他们是怎么把茶,做得这么难喝的。
明明,看干茶的时候,品相都挺不错的,芽叶齐整,颜色深绿。
然而,喝起来的口感,真真是令人失望透顶。
鲜就不用说,肯定是没有的。爽口也不用说了,肯定是没有的。
最可恶的是,白茶里的芳香物质是最多的——因为不杀青不破壁只轻微发酵,原生的芳香物质全部留在里面了——但这些茶里,芳香物质的含量,只有它原生的10%-20%左右。
喝起来一点都不香。花香,鲜笋香,木质香,粽叶香,全没有。
这种以加工为目的损耗,其实才是最伤茶的。
伤害了茶青。
也伤害了”白茶“这个品类。
他们估计不会觉得自己在伤茶。他们会认为,我的茶产区不错,品质很好,管理优良。
但是,最重要的一环,工艺,缺失了。
想来市面上大多数的白茶,都是这个调性。
大家辛苦了。
喝过这么多劣茶。
叹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