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大全网

别再轻信谣言:本土麻雀并未被西伯利亚树麻雀替代

发表时间: 2024-12-28 13:02

别再轻信谣言:本土麻雀并未被西伯利亚树麻雀替代

最近一段时间上网浏览文章,总是刷到类似下面这种标题的文章:

中国本土麻雀基本灭绝,​如今大街小巷见到的,究竟是什么鸟?”

“中国本土麻雀灭绝,进口苏联百万麻雀,现在的麻雀是外来品种吗?”

看上去很伤感,好像这又是一个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国内并取代本土品种的案例。

有一说一,曾经我们随处可见的麻雀,随着环境的变迁,现在已经是肉眼可见的数量少了许多。

小时候在农村,头顶一大堆麻雀群满天飞翔,“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场面,如今也见得少了。

但恐怕没多少人会想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麻雀,居然是外来的品种。

事实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种说法来源于何处。

这件事情还得从上世纪的50年代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以除害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灭四害”由此拉开帷幕,而麻雀正是当时“四害”之一(早期的“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

其他三种动物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大家是有目共睹,但麻雀为何也会被列为四害了‭?

因为当时有专家认为,麻雀的食物以谷物为主,给农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甚至有人做过简单估算,一只成年麻雀平均每年要吃掉约3.15公斤的大米。

按照这种推算,假如每消灭100万只麻雀,就能省下2万~3万人的口粮。

在此背景下,“灭四害”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开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报出的捕杀麻雀总数高达19.6亿只,其中四川全省仅用3天就捕杀了1500万只。

这场运动几乎让麻雀遭到灭顶之灾,并带来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

原本那些被麻雀捕食的昆虫因为少了天敌大肆生长繁殖,导致虫害泛滥,粮食产量严重歉收。

包括郑作新在内的很多鸟类学者通过长期的野外研究,证实麻雀的食谱中,人工种植的谷物类食物连一半比重都不到,而剩下的50%几乎都是会影响谷物生长的害虫。

这份附有大量科学依据的报告被主席看过之后,立即做出了明确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虽然他老人家为麻雀平了反,但麻雀的数量已经大量减少。

仅靠极少数的麻雀自己繁殖壮大,专‍家们担心时间不等人。

于是,政府向苏联进口了上百万只树麻雀,它们就是网络中所说的”西伯利亚树麻雀“。

这也就是现今网络平台中盛传我国本土麻雀被外国品种所代替的渊源之所在。

在这些文章里,绘声绘色地写道:外来的树麻雀代替了国内的家麻雀,而且由于两种麻雀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因此我国现在很难看到纯种的本土麻⁨雀了。

上面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麻雀在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品种的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麻雀共分为27个品种,而在我国至少有十几个品种。

有不少品种的麻雀现已成为珍稀品种很难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如今我国大众日常见到的基本是以下五个品种的麻雀。


一、树麻雀

树麻雀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的一种麻雀,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分布。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大家都能看到这种麻雀。

按照动物学家的统计,树麻雀共有十个亚种

而网络中盛传的西伯利亚树麻雀学名叫做树麻雀东北亚种,体长13-15厘米。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耳部有黑斑,在白色的头侧极为醒目。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麻雀,是否就是这种来自前苏联的麻雀?

这个问题暂且搁置,后面我再来详细讲述。


二、家麻雀

家麻雀在我国也分布较广,但数量远不及树麻雀。

它的体积比树麻雀稍大一点,约14-16厘米。

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于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

雌鸟色淡,有浅色眉纹。


三、山麻雀

山麻雀虽然名字里带个山字,但也会在开阔林地、农田及村寨中觅食。

这个品种的麻雀胆子较大,不太怕人,经常集群活动。

它的体积和树麻雀相仿,只是喜欢在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筑巢。

鸟喙黑色,虹膜暗褐色。

雌鸟体色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头顶则是灰褐色。


四、黑胸
麻雀

这种麻雀内地一般很少见到,主要出现在我国新疆地区。

和树麻雀相比,它们更喜欢树林、灌丛和芦苇塘这样的环境,而不是房舍等人类环境。

雄鸟头顶及颈背栗色,脸颊白,上背及两胁密布黑色纵纹,颏及上胸黑色。

雌鸟较为单色,和家麻雀雌鸟相似,而且嘴较大,眉纹较长,上背两侧色浅,胸及两胁具浅色纵纹。


五、黑顶麻雀

黑顶麻雀同样在内地很少见到,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内蒙古也可以见到其的身影。

它的体积和家麻雀相等,而比树麻雀要稍微大一点。

雄鸟具有鲜明的黑色顶冠纹、眼纹及颏部,眉纹至枕侧为棕褐色。

雌鸟颜色暗淡,上背具有黑色纵纹。

说完了我国常见的五个品种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些品种的麻雀是否都被来自西伯利亚的树麻雀所代替的问题。

当然,做为一个普通的动物爱好者,我不可能像动物学家和动物保护工作者那样去进行实地考察。

但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从侧面证明麻雀在我国的分布与生存状况。

那就是登陆各大摄影平台,看近两年内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麻雀照片,从中辨别它的品种,便能了解其大致的生存状况。

反之,如果从众多的摄影作品中寻觅不到它的踪影,那很可能意味着这种小生灵差不多快灭绝了。

实际上,搜索的结果很令人兴奋,远超我之前的预估。

我们先来看看黑顶麻雀:

下图中第一张是一位张姓网友于2023年2月份发布的黑顶麻雀育雏照片,地点是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二张是网名叫做行色火山在新疆阜康北沙窝拍摄的照片,时间同样是2023年。

再来看看黑胸麻雀的摄影照片:

第一张同样是网友行色火山2023年在新疆拍摄的照片。

第二张是今年另一位网友在新疆拍摄到的黑胸麻雀雌鸟照片。

实际上,由于黑顶麻雀和黑胸麻雀在内地少有分布,它们的生活没有收到太多干扰。

当年那场“灭四害”运动对它们虽然没造成多少影响,可由于数量远不及树麻雀多,作为普通人,很少会留意到它们的存在。

山麻雀的照片也时常被摄影爱好者拍到:

第一张是今年一名叫做满天飞网友在北京市房山区太平村拍摄的山麻雀照片,看上去十分可爱。

第二张是位不知名网友在今年陕西某地麦田里拍摄的照片,他一口气拍了九张发到网上。

家麻雀的照片就更多了,我挑其中两张供大家欣赏:

第一张是网友2023年在四川唐家河拍摄到的几只家麻雀照片,它们正在草地中觅食。

第二张就更有意义了,因为它是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李剑志今年在益阳市大通湖区拍摄的照片。

此事还上了新闻,它是首次在湖南省内拍到的家麻雀照片。

通过上述网友们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知晓,网上盛传的西伯利亚树麻雀代替了其他品种麻雀的说法并不准确。

我国本土的麻雀依然出现在山地、平原、沼泽和农田里,只是我们普通人平常没有留意到罢了。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见到的大多是西伯利亚树麻雀,足以证明外来物种的泛滥程度了。

对此,我首先要纠正一个观念,树麻雀并非全是外来品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树麻雀的身影。

下面两幅古画分别是宋朝佚名画家所作的《雪筱寒雏图》和徐悲鸿大师的作品,画里的麻雀就是很典型的树麻雀品种。

这足以说明树麻雀在很久之前就栖息在我国各地了。

而且,西伯利亚树麻雀所属的树麻雀东北亚种,不仅大量分布在前苏联,也分布在我国很多地方。

至于现在城市上空飞翔的树麻雀,究竟是来自前苏联的品种,还是和我国混杂的后代,这个真不好下结论。

毕竟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位专家及团队做过树麻雀的DNA测序⁢工作,我也没法引用资料得出明确的结论。

但这不是我国的动物学家不想进行相关的研究,而是涉及的工程量太大了,远非一个科研小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科研项目

但无论怎样,如今我国的麻雀数量远比上世纪要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它已经属于国家“三有”重点保护动物

所以希望大家能爱护这种小生灵,切勿贪图一时口福胡乱捕杀及滥杀。

否则我就看你很刑了,因为伤害麻雀20只以上是违法行为。

最后,我附上一张网友制作的图,方便大家辨别我国现在常见的五个麻雀品种。

实在是觉得难以分辨,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辨认方法:

树麻雀在眼睛下方有一处明显黑斑,其他四种麻雀则基本没有这个特征。

所以当你漫步在田野乡间、大街小巷里,看到眼部下方没有黑斑的麻雀,它一定是我国的本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