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8 12:38
前几天,我无意间翻出了1987年的老相册,那一年河北省的婴儿啼哭声仿佛在每个街头巷尾回荡。那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村里的田野里,孩子们追逐着放风筝;乡间的小路上,几乎每家门口都围着一群嬉笑打闹的小身影。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后,河北的新生儿数量竟开始“腰斩”,甚至跌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这到底是人口失踪了,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更大的秘密?
1987年的春节,我还只是个孩子。村里家家户户都添了新成员,妈妈带着我去串门时,总会听到邻居得意地说:“今年家里添了口新生气,日子更红火喽!”
那个年代,生孩子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父母辈没有“养不起”的概念,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在穷苦的环境中长大的。彼时的大人们坚信:“人多力量大,生孩子就是给家里增添福气。”
街头巷尾充满了孩子们的喧闹声,春节放鞭炮,端午扎粽子, 中秋赏月猜灯谜……每个节日都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而在这些欢乐的背后,家长们忙碌的身影是支撑一切的基础。即便日子紧巴巴,他们依然相信,孩子多,家里的未来就越有盼头。
转眼到了2023年,当我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回老家时,迎接我的却是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村里连看到一个玩耍的孩子都成了稀罕事,只有几位老人坐在树下晒太阳。叔叔婶婶们感叹道:“这地方快要绝了香火了。”
我问他们:“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生孩子了?”
他们摆摆手,满脸无奈:“你看现在,哪家能随便生?房子、车子、娃娃的奶粉钱、学费,哪样不是天价?哪儿还有精力生第二个?”
他们的话让我想起一组数据:2017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河北的出生人口不升反降。从2017年的97.58万,到2023年的41万,仅仅几年时间,出生率像坐上了滑梯。而与此同时,河北的死亡人口却持续攀升,2023年达到61.7万人。这意味着河北的人口已经进入“自然负增长”的阶段,而且负值还有扩大的趋势。
2017年,全面放开二胎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以为中国会迎来“婴儿潮”。当时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赶紧再生一个,不然以后亏了!”
然而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河北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了京津、沿海地区谋生。这些人中,很多人在外地打拼多年,也渐渐把家安在了外地。
“生孩子不难,难的是养大。”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原话。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住在石家庄,丈夫在外地打工,她辞职在家全职带娃。
“两个孩子一年光学费和兴趣班的钱就要好几万,再加上衣食住行,这还不包括医疗和日常支出。真心觉得,生得起两个孩子的家庭,简直要‘拼命’了。”她苦笑着说,“你以为政策放开就能让人生?生活的压力没有放开,谁敢随便生?”
确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传统生育观念在瓦解,而城市的育儿成本则成了劝退年轻人的最大障碍。曾经的“多子多福”已经被“一个也够累”取代。
根据河北的统计数据,超过500万河北人外流到外省,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离开家乡,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涌向北上广深,而家乡却因此变得日益冷清。
我的表妹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工作。每次回家,她总会感慨:“河北这边的机会太少了,真不想让孩子在这里长大。”她的担忧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心声:资源、教育、就业,这些都成了留在家乡的阻碍。而一旦年轻人不在家乡扎根,生育也就成了空谈。
除了经济压力,育儿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父辈认为“生孩子就是过日子”,可到了我们这一代,生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全方位投入的工程。
一位妈妈告诉我:“我从怀孕开始,就订了各种育儿书,孩子出生后,要上早教班、学钢琴、学英语。我们是想给他最好的一切,但说真的,这代人养孩子,比上一代难多了。”
从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到如今空荡的村庄,河北的变化映射出整个中国的生育困境。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河北乃至全国的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都会面临挑战。
可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能看到希望?当人口规模缩小,资源是否能分配得更公平?当孩子数量减少,是否能迎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找到生育与生活的平衡点。那时候,河北的田野里还会响起婴儿的啼哭声吗?这将是留给我们所有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