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6 21:18
【来源:滨州网】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藏在翅膀里的生态答卷(二)
“海滨机场”任翱翔 □晚报记者 张志勇 刘立华 项 莹 武学聪 苏 欣 吕丛丛 姜 娜
“贝壳堤这边有两大群黑颈鸊鷉,一群48只,另一群还要多!”通过望远镜发现“新目标”并快速用相机记录之后,滨州市野生动物监测团队队长尚帅忍不住立马拨通手机向远方的鸟友“显摆”捕捉到的战果。
日前,尚帅带领滨州市野生动物监测团队成员赶赴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监测。由于当天天冷风大,鸟儿蛰伏,监测团队成员没能看到心仪的天鹅,但黑颈鸊鷉的出现让大家收获意外之喜,失落的心情又像身边的海水一样“澎湃”起来。尚帅告诉记者,黑颈鸊鷉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这次现身的数量高达400-500只,如此大种群的出现,不仅在滨州,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也极为罕见。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隐藏在渤海湾西南岸的世界级自然奇观恰好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上,自保护区设立以来,园区内的鸟类种群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建区时的45种增加到现在的26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6种。保护区已然成为日益繁忙的鸟类“海滨机场”。
“尽管今天天气不理想,我们还是监测到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以及反嘴鹬、白鹭、凤头鸊鷉、苍鹭、白鹡鸰、水溜鸟、红嘴鸥、白琵鹭、绿头鸭、赤颈鸭等在内的几十种鸟类。”谈起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鸟儿前来“落户”,尚帅说,“第一是要有足够的面积,第二是要有食物来源,第三是需要安全,保护区完全满足了鸟类栖息所需要的这些条件。所以,对鸟儿们来说,这个地方真是太好了。”
“太好了”,短短三个字,背后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辛苦付出。近年来,滨州市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其中,在碧水保卫战中,坚持“咬定Ⅲ类目标不放松”的韧劲治水攻坚,践行一线工作法,开展入海河流徒步排查,每周对全市71家污水处理厂和涉氮直排企业开展飞行执法和加密监测。2024年上半年,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保障了近海水质的安全。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则实施了海岸带整治、植被恢复等项目,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大口河监管站副站长时银川介绍,“因为保护区内多是盐碱地,生长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草本类植物,而植被恢复的内容之一就是栽种柽柳,柽柳生长得比较高,能进一步丰富保护区的生境,更有利于鸟类栖息。”
“我们保护区管理中心24小时都有人在这儿监管,每天都会进行巡护”,时银川说。刚刚结束监测的尚帅不时插话,“这个地方管理非常严格,除非是科研活动或者鸟类日常监测活动,其他的外人一律不准入内,这就给鸟类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即使我们搞监测,一般也要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光怕时间长了惊扰鸟类。”
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内还安装了红外相机+监控探头,实时捕捉并记录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同时,常态化实施人工监测,及时掌握候鸟种群变化、迁徙时空动态和主要威胁因素。尚帅告诉记者,只有通过监测把握规律,才能更科学地拟定涉及保护的建议。
持续开展的“保姆式”服务收到显著成效,保护区内鸟类不断“添丁进口”。近日,保护区再次出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的身影,这是继2022年滨州首次影像记录后的第三次记录。为媒体撰写这一消息的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行政管理科科长周志浩在稿件中用了“奇迹”两个字,他说,“这一鸟类的出现证明咱保护区、咱滨州生态环境持续变好。作为观测人员和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看到这种鸟,内心非常激动和自豪。”
“自监测以来,每次行动都有新的收获。当然,最受震撼的还是海水涨潮时赶起的鸟浪,在夕阳的余辉之中,在翻腾的海浪之上,成千上万只飞鸟变换出各种阵形,好似集群作战,声势浩大,蔚为壮观”,正在准备整理统计监测结果的尚帅一脸享受的表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